王金厚
【津派玉雕】第九集
【津派玉雕】第九集
《传承有续创新不止》淺谈津派玉雕的艺术特征
作者:王金厚
玉雕属于艺术品的雕塑类。雕和塑虽是一个合拼词,但两字区别很大。顾名思义,从字的本意上讲,雕是减法,是去掉的意思,塑是加法,是添上的意思。如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等,在制作加工时,一次次、一层层去掉多余的材料,最后剩余成形的材料便是所追求的艺术作品。而泥塑、面塑等,在制作加工时是不停的增补材料,最终到饱和时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玉雕这一载体是典型的精湛雕刻艺术品,它既没有象石雕雕成的宏伟巨大丰碑式的构筑造型,也没有用其它各种材料制成所谓的伟大主题内容的艺术品。但它体现的内涵容量和艺术能量却是富有张力的。在中国传统玉雕中,容不得技巧的冷漠与单调,也找不到纯粹学院主义的创作模式,但这些学院派精华之处完全可以融入到传统的玉雕中,产生着一种从手法到造型的新意境。
展开剩余93%继承传统,不是拷贝传统,而没有传统的文化,就不可能是高深的文化。但如果只在传承上原地踏步,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因为传统是前人探索出来的,是基础性的,系统性的,不是你创造的。所以按着辩证法的解释,好的玉雕作品既要有传统的精髓,又要有时代的创新。更具体的讲,优秀的玉雕作品要体现出三大要素,一是传统的民族特色;二是时代的地方特色;三是个人的艺术特色。这三个要素也是津派玉雕在长期发展中慢慢寻找出的一条新的艺术规律。实现这三种要素不仅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明晰的智慧和苦心的实践。下面我们按着这三大要素来浅析一下津派玉雕的艺术特征和个性化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
(一)【“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是必须坚持的玉雕设计和制作原则翡翠材料的充分利用拓展了“路鸟”和其它玉雕种类的创作空间】
对于不同艺术而言,既有它们的共性,也有自已的个性,所谓“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国画和玉雕为例,做一下粗略比较。国画的载体是宣纸,平面的。玉雕的载体是玉石,立体的;国画在一张白纸上可任意揮洒,不受任何限制,是开放性的。而玉雕则受原料的束缚,设计制作有局限,是收缩性的;国画的工具是毛笔,玉雕的工具是各种“钻石粉磨头”;国画展示的是平面艺术视觉美的效果及笔墨功力,玉雕是表现立体造型美和雕工的技艺等等。总之,二者的差异很大,这就是不同的个性。虽然如此,但它们在艺术审美规律大格局上是相同的,如在造型上,把控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整与碎的关系、聚与散的关系等等,在造型艺术理论的构成上是相一致的。也正是积于这一点,津派玉雕在使用翡翠材料的花鸟及其它种类的设计和制作上牢牢把握住了“因材施艺”的原则,把翡翠这种特性的材料研究得烂熟于心,从而在设计与制作上达到了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天津的玉鸟早期所采用的玉石材料多以岫岩玉、青白玉及一些杂石料为主,如芙蓉石、东陵石、木变石、紫晶石等等。这些玉石料都是以自身原始单一颜色为主体。即便是岫岩玉在表皮上有其它颜色,按着以前“挖脏去绺”的用料理念,除了把绿、黄原体色留住,其余颜色全被视为“脏”,要统统去掉。因此,那时的玉雕花鸟几乎都是清一色,仅是后来把岫岩玉的一些极少颜色巧妙的用上了,称为“俏色”。而所谓“五料套鸭”是用五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因五种玉石材料的颜色各自不同,自然是五种颜色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津玉雕开始逐渐使用上了缅甸的“翡翠”。这种属于高档的玉石材料分为“摆件”料和“首饰”料。“摆件”料,优点是块大,颜色丰富,各种新坑老坑的料在雕刻摆件上都能用,价格相对便宜。缺点是绺裂纵横,阴阳面料质相差明显,形体多变,薄厚不匀等等。计划经济时期,在一个单位内,玉雕原材料是统筹使用,按需分配的。尤其翡翠掌控较严,块大整齐,颜色统一,薄厚均匀,种分上称,绺裂相对较少,先用于炉瓶。略差的用于人物。最后材料大小薄厚不一,料形千奇百怪,颜色交织混乱,绺裂纵横全身的翡翠都归于花鸟所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正是这些所谓的次级翡翠却成全了津派玉雕开创了“路鸟”的一个新时代。就艺术的本体范畴来讲,想把自然界中的花鸟真实全部的搬入玉石之上是不客观的。按着传统艺术的方法,想把翡翠雕琢出一件花鸟作品,必须经过一个相互演化的关系,经过相当复杂或不断反复的摸索过程创造出一种适合于玉雕花鸟的程式化,这是玉雕花鸟首先追求的目标,然后在细腻的刻画每一个局部,如鸟、花朵、叶子、枝杆等,最终实现整体完美的艺术效果。
由于用于玉雕花鸟的翡翠材料颜色“混乱”,形体不一,对花鸟设计的构思却起到了客观的一些启示作用。如翡翠上有红、绿、黑、白等颜色,设计人员就会自然的想到,红色雕花,绿色琢叶,黑色刻石、白色做鸟,这是翡翠颜色客观的对人的思维起到了一种反弹作用。借鉴这样的颜色元素优势,再发挥个人主观的审美能力,在造型艺术上强调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再以精湛的技术手法去实现完美造型的目标,至此,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出世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主观的设计水平是最重要的,包括选择题材,确立布局,构思造型等。
翡翠具有多颜色的特点,而颜色又赋予了物象的内容,这就必然产生了演化互补的关系,从而会设计出不同艺术效果的玉雕作品。例如一块翡翠有红、灰绿、黑三种颜色。受这三种颜色的启发,把黑色雕一个盘子和一个酒盅,把红色雕一只螃蟹卧于盘中,再把灰绿色雕成一根黄爪和几个毛豆角,起名《深秋的美餐》,这便是一件完美的巧雕作品。深秋季节正是吃河蟹的时节,蒸熟后红通通的河蟹是饮酒的最好美食,喝酒时再包几个毛豆角,嚼几口黄爪,可谓美哉。这应该是一件充滿人间烟火气,具有浓烈民间生活气息的玉雕佳品。相反,用黑色雕一个蟹篓,把红色雕一只螃蟹爬于蟹篓之上,用灰绿色雕成溪坡野草,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巧雕作品。但细思想来这不符合逻辑,脱离了生活,如果是一只红螃蟹爬在篓子上那是一只己经死了的螃蟹,这不客观。所以天津花鸟把翡翠的颜色利用好,还十分注重生活与自然中的合理性,真实性,在这一问题上是绝不能忽视的。
翡翠花鸟的雕琢是在“有形”与“无形”的相互交织中构成的。“有形”是物象本体固有的,而“无形”是物象多元相混合所产生的无穷变化。如野菊花,自身的花瓣是有结构规律的,这是“有形”。而很多野菊花密密麻麻长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混杂一团,有的独穿一枝等各种现象,这是“无形”,“无形”可视为多变。用翡翠雕刻花鸟更适应用“无形”与“有形”二者辯证关系来发挥每一位设计人员的创作才华。津派玉雕花鸟正是在翡翠材料上运用“有形”与“无形”这一辯证逻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灵活多变的艺术设计之路。
津派玉雕花鸟在翡翠材料上的突破,既根源于传统,同时又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形式风格上获取了新的创意。如获国家百花奖珍品奖的翡翠《农家乐》及参加全国玉雕评比的翡翠《琵琶瓶》《秋艳》等都是巧妙利用翡翠设计制作出的优秀花鸟代表作品。在其它玉雕种类中,也有同样的作品。如,用翡翠雕出的人物作品也呈现出在人物题材上的充分利用。
翡翠材料
玉石材料
翡翠作品 琵琶瓶
翡翠作品 彩云追月
翡翠作品 多头花薰
翡翠作品 观音
翡翠作品 赶大营(山子雕)
翡翠作品 鹤舞
(二)【“扩容题材设计多元”是津派玉雕设计与制作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水胆玛瑙体现出在取材与造型上的优势】
天津特种工艺品厂不是最早生产水胆玛瑙的厂家,而最早雕琢水胆玛瑙的厂家是北京玉器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津外贸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产自巴西的水胆玛瑙。当这些从未见过的新材料出现时,从设计人员到职工看后只是摇头,默不作声。圆嘟嘟的,外包一层粗皮,内肉什么颜色根本辨别不清。也正是这些让人初次接触,不甚了解,的水胆玛瑙,开启了天津玉雕一段长时间的生产加工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第一批水胆玛瑙是外贸公司安排加工的,当全厂设计人员在思考水胆玛瑙怎样运用时,玉雕人物设计人员捷足先登。他们苦思冥想,认真推敲,以自己的思维所能感悟到的与审美取上较为符合人物设计逻辑的意识,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正是这些新一代的设计人员们,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不断摸索,在茫然中创作出了令人可喜的水胆玛瑙作品。这些水胆玛瑙作品一改其它材料雕刻的固有程式,在走出前辈围墙的同时,也走出了同辈人的疆界。以一种独有的具有一种绘画性的视觉形象,营造出一个手法多变,张驰有度,并带有俏色的缤纷玉雕艺术世界,演绎了玉雕人物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换。
玉雕人物设计人员的大胆探索创新,极大地影响了其它玉雕种类设计人员。他们在追寻着自己的艺术样式,对水胆玛瑙有了充分认识后,在主观感受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在艺术语言上,在形式技巧的完善上和艺术个性的发挥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突破。人物广泛收集古典题材,花鸟走进自然,动物贴近真实,各个品种都在极力推出水胆玛瑙新作。
天津玉雕的水胆玛瑙人物作品以古代人物为主。而这些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更为水胆玛瑙的题材选择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锦上添花。以艺术的角度讲,津派玉雕水胆玛瑙有三个特点。
一是,作品具有故事性、诗性、历史性、文学性。民间的传说,历史上的人物,古诗词的诗意,文学题材的选用等等,品类繁多,争奇斗艳,共同织锦出了水胆玛瑙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二是,大部分水胆玛瑙作品体积虽小,但场面宏大。如水胆玛瑙“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羿射九日”、“追魚”、“牡丹园”等等,都是依据题材内容,大面积的塑造背景,相对之下作品中的人物却在按比例缩小。虽然人物小了,但仍然保留了人物作品的要素。内容决定形式,这些取材丰富的玉雕作品,既遵循着人物作品自身的规律与既定模式,又在传承中产生了新意,这种变异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题材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是,之所以称为水胆玛瑙,是因为在每一块玛瑙的内里都有一窩水,很象是“内胆”,故称为水胆玛瑙。水胆玛瑙的形成是火山爆发后喷出岩浆,岩浆落地后自然降温冷却凝结成固体。玛瑙是二氧化硅,含有氧原子,玛瑙冷却后淅出水分子,但玛瑙的外皮己成固体,水分子挥发不出去,便存于玛瑙之内,形成所谓“水胆”玛瑙。即然玛瑙之中有水,设计人员在重点题材上的构思都要和水联系起来,这样有内涵的构思使作品更加完美。天津曾获得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四件“珍品奖”,其中有三件是水胆玛瑙,即《蟠桃会》《八仙过海》《牛郎织女》。这三件作品直接的或间接的都和水有关联。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为“珍品奖”的,也只有天津使用的材料是水胆玛瑙。
水胆玛瑙
水胆玛瑙作品
(三)【“摸仿青铜以玉仿古”仿制青铜器马踏飞燕在创新中是津派玉雕惟一摸索出批量生产的玉雕产品】
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千姿百态。青铜器是根植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艺术性、创造性。青铜器“马踏飞燕”出土于我国东汉时期的甘肃武威。青铜器马踏飞燕是一件划时代的艺术作品。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弱化,战争减少,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达时期。很多艺术品由奴隶社会的威严庄重走向自然主义,而青铜器马踏飞燕是典型的代表。它具有民族的生理特征和纯朴率真的自然状态,在艺术性的表现上更突出了浪漫主义。
用玉来仿照雕琢马踏飞燕也是一种创造。青铜器是铸出来的,而玉是雕出来的,从某个角度讲,雕出来的马踏飞燕难度更大。首先仿照制作从形体上一定要把握住不能走样,形影化一,如出一辙。其二青铜器马踏飞燕的四条腿很讲力学知识和稳定性,这就为玉雕的仿制增加了困难,而且,四条用玉雕成的腿很容易折断,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这就加大了雕刻的难度。
天津玉雕用老玉仿制成的马踏飞燕得到了天津外贸公司的认可,也是天津特艺厂惟一成为批量加工生产的玉雕产品。销售后,得到了国内、国外客户的一致好评。
青铜器马踏飞燕
老玉仿马踏飞燕
(四)【“代代相传自强不息”秉承传统善于创新是津派玉雕始终保持审美形式不变的正确方向】
民族传统玉雕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总是以主动、积极的构建方式来获得对玉雕新的认识和对艺术形式保持多样性的关注。津派玉雕这支队伍在新理念感悟中,还大胆地表现创作个性,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获取的文化多方面学养及审美的高度,创造出了意念中的形象,并在古代图腾文化的演变中创作出了构成形式的作品,还从生活中提炼真实内容而塑造的各种不同形态的作品等等。在玉雕创作中,定式思维突破了传统的复归,随意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新价值的示范。
上世纪50年代以路希杰为代表的老一辈设计人员经设计理念的转变把传统的“独鸟”改制成“对鸟”,而且在雕工上由简单向繁复不断进化,逐渐体現出工艺的精湛。还用五种不同的玉石原料雕成各俱形态的五只鸭子,用木座连体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称为“五料套鸭”,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又不象以前的一只鸭子,显得那么单调。如此的大胆创新,只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是在向新的民族化、多样化的追求,并没有与传统文化实行割裂与摒弃。
津派玉雕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第二代设计人员己初露锋芒。以孙德忠、张东才、王志良等一批新人把玉雕人物提升了一个新台阶。之前的“棍子人”被撤底抛弃,而迎来的是新内容、新题材、新造型的玉雕作品。张东才设计的“钟馗捉鬼”、王志良设计的“嫦娥奔月”等,在郑万岭老艺人的传授与指导下突破了传统人物没内容、没情节、单一化的老产品,为津派玉雕人物在适应时代审美观念的拓宽与变化要求的同时,以继承为基础的推陈出新,奠定了津派玉雕人物的发展方向。
玉雕的创新,始终贯彻在津派玉雕发展的路途中。在炉瓶、动物、花卉品种的创新中也形成了一种新气象,炉瓶以李德堂、马国建、胡德臣等在李和庭老艺人的传授后,新作品不断出世,造型多变,雕工精致。尤其创作的“翡翠大花薰”和“老玉提樑链子瓶”等都是创新的代表作。动物类更富有新意,李美琨大胆突破老框框,不受规限,把传统的“对象”设计成“群象”,表达出“万象更新”寓意。“狗”这种动物产品在过去是不存在的。许彦亮是突破这种固化式最早的探索者,他在生活中用心细致观察狗的动态,以写实的手法把狗雕琢的维妙维肖。
当时代步入改革开放时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己成为津派玉雕玉雕的主力军,形成了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陈越、王福林、于萍、吴裕华、李琪、崔磊、于雪涛、蒋宏利、卢智勇等这一群体可以说是当代津派玉雕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创造了反映时代特征的玉雕佳品,还表现出了“我寻我悟,我思我琢”的突出个性。在他们创作的一些作品中,单纯中见丰富,朴实中见清新,柔和中见刚毅,在津派玉雕作品亮相中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创新能力与成绩。
路希杰向弟子传授花鸟技艺
郑万岭向弟子传授人物技艺
李和庭向弟子传授炉瓶技艺
翡翠 夜游赤壁
白玉 雄视天下
白玉 太一
翡翠 仙境
石刻 观音头像
白玉 红红火火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演进中。改革开放更进一步促进了全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尤其玉石雕刻在材料的开发上先声夺人,各省市依靠自己地质的优厚条件,开挖了很多用于雕刻的材料矿源,这不仅发展了本地的经济,更使得雕刻工艺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各地自开自用,并在艺术品创新,追求地域个性风格的雕刻工艺品蔚然成风。
叠层石产于天津蓟州盘山,生成于11亿至13亿年前,颜色丰富,质地细腻,是用于雕刻的一种极好材料。柴业宝、李琪以他们个人对叠层石的理解和追求,大胆设定了对其艺术创新的一种新理念。他们在传统文化精神寬广而深厚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生活积累,良好的雕刻技术,尤其是活跃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多年扎扎实实的努力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一些作品观后令人艰以忘却,如“长征颂”、“走向辉煌”、“狼道”、“生命之歌”、“沙漠绿洲”等,这些作品象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让人感到一种从内心倾泄出来的震撼和力量。这种远离了传统玉雕的风格,以写真、写实的手法,用叠层石自身的多颜色,把俏色作到了极致,彰显了叠层石艺术雕刻的独到特征。用本地开采的叠层石,再由本地人设计雕成工艺品,这在天津雕刻史上是首次,更是一种创新。(图五)叠层石雕刻品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对玉雕民族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明确传统玉雕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它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创新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宣泄。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关系,是一体化的,在任何时期都是靠学习、探索得以发展的。祖辈们无数代人的知识、经验、技术及理性感悟,是集体思维、智慧的结晶,是津派玉雕衍生的精神命脉。
津派玉雕具有海河文化个性的自身特征,留下了津派玉雕文化发展的印迹。无论是这些代代相传的玉雕匠人、大师还是件件生辉的玉雕作品,是津派玉雕的重要元素,是津派玉雕的精华,更是津派玉雕的体现。津派玉雕在保留传统,永远不断创新的传承中发扬光大,世代兴盛。
叠层石作品 狼道
叠层石作品 长征颂
叠层石作品 回家了
叠层石作品 向阳花
叠层石作品 天山之路
王金厚,天津人,1947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历任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扬州八怪研究院天津院院长、南开画院荣誉院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术研究员、中国书画院院聘书画家、天津美协会员。人物、山水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多次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先后在天津、上海、长沙、厦门、扬州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天津市美展、两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卫视台播出个人专题片。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画集、书籍有《王金厚画集》《王金厚人物画集》《王金厚山水画集》《王金厚速写集》《王金厚诗画集》《玉海津澜》《琢磨》等。
天津文学艺术网 高蕴辉报道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查股网-配资开户平台找加杠网-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